宋人吳自牧在其筆記《夢粱錄》中寫道“燒香點茶,挂畫插花,四般閑事,不宜累家”,稱為宋代“文人四藝”,亦稱“四事”,即透過嗅覺、味覺、觸覺與視覺品味日常生活,將日常生活提升至藝術境界。此外,古代文士還愛好雅集,最為著名的當屬東晉蘭亭雅集,諸多風流名士匯集會稽山陰之蘭亭,流觴曲水、飲酒賦詩,王羲之根據當時的情景寫就了千古奇帖《蘭亭集序》﹔也有諸多以文人雅集為題材的畫作,如宋代李公麟的《西園雅集圖》。相聚雅集,飲酒賦詩,焚香點茶,挂畫插花,可謂古代文藝青年的日常,比及今日文藝青年挂在嘴上的“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簡直是大巫見小巫,狂拽酷炫有錢任性的加強升級版。
[焚香]
中國焚香的歷史悠久,歷代流傳下來的《香譜》不計其數,但古人《香譜》記載的焚香用的香為經過“合香”方式制成的各式香丸、香球、香餅或香的散末,而非今日普遍流行的線香。
香根據其形貌特征可分為原態香材、線香、盤香、塔香、香丸、香粉、香篆、香膏、涂香、香湯、香囊、香枕等。
古人焚香往往是借助炭火使用香爐焚燒,而且要盡量減少煙氣,讓香味低回悠長,久久不散。要達到這種效果需要極其繁瑣小心的方式,首先要把特制的小塊炭墼燒透,放在香爐中,然后用特制的細香灰把炭墼填埋起來。再在香灰中戳出些孔眼,以便炭墼能夠接觸到氧氣,不至於因缺氧而熄滅。在香灰上放上瓷、雲母、金錢、銀葉、砂片等薄而硬的“隔火”,最后將香丸、香餅放在隔火板上,借著灰下炭墼的微火烤焙,緩緩將香芬揮發出來。燃燒過程中還需要隨時觀火勢大小,否則“香煙若烈,則香味漫然,頃刻而滅”,也算不得成功的。因此紅袖添香也不是人人能夠勝任的,需要對各種香料的性狀、燃燒狀況、溫度變化都了如指掌才能夠錦上添花,而非暴殄天物。
[點茶]
“點茶”、“點湯”這兩個茗事術語最早出現在宋代,本義是指茶、湯的調制,即煎煮沏泡茶湯的技藝。宋人點茶最講究時機,水一定要燒到微沸初漾的時候沖點到茶具中才最好,水太老或太嫩都不能達到理想效果。而且為了將茶葉和水更好的交融在一起,還需要打茶,所使用的工具稱為“茶筅”,大部分用竹制,也有金、銀、鐵等較貴重的材質。經過茶筅用力的打擊,茶水就會慢慢出現泡沫。沫餑和水紋出現的快慢是衡量茶優劣的重要標准,若沫餑潔白,且水紋晚露而不散者為上。
唐代陸羽《茶經》中“五之煮”一章中說到燒水和煮茶的方法,最關鍵的是要掌握好“三沸”:水燒到“沸如魚目,微有聲”為第一沸,這時,按水的多少加入適量調味的鹽﹔當水繼續燒到“緣邊如涌泉連珠”為第二沸,此時,要舀出一瓢水,然后用竹筅在沸水中繞圈轉動,再將碾好的茶末從沸水漩渦中投入繼續煮﹔待到茶湯“翻波鼓浪”為第三沸,這時要把湯面出現的一層色如黑雲母的水膜除去,然后將二沸時舀出的那瓢水加進去止沸,使茶湯孕育出浮起的“沫餑”(指茶水煮沸時產生的浮沫,是茶之精華所在),然后開始分酌茶湯。
[挂畫]
“挂畫”,又稱挂軸,由天杆、地杆、軸頭、天頭、地頭、邊、驚燕帶、畫心及背面的背紙組成。形式有單條、中堂、屏條、對聯、橫披、扇面等。
最早是指挂於茶會座位旁的關於茶的相關畫作,主要以茶事為表現內容,也可表達某種人生境界、處世態度和嫻雅情趣。最早一般以字為多,后來也開始逐漸出現畫作,或字畫結合的作品,多為山水畫、水墨畫,以曠達悠遠的意境為妙。
演變至宋代,挂畫改以詩、詞、字、畫的卷軸為主,題材更加廣泛。挂畫賞畫是文人雅集、香席茶飲等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一項文藝活動,名人雅士聚集一堂,互相品鑒對方的創作或收藏,探討文化藝術、人生哲學,在當時是非常主流和風雅的生活方式。
[插花]
插花是一門古老的藝術,在人類幼年階段已經可以領會花卉的美麗,隨手折一枝花插瓶可能算是最早的的插花藝術,后來逐漸以不同的鮮花、葉草為材料,根據不同的線條、造型、顏色、濃密、高低進行藝術加工和組合,融入一定的思想和情感來完成花卉的再造形象。
根據所用花材的不同分為鮮花插花、干花插花、人造花插花和混合式插花﹔其中混合式插花按使用器皿和組合方式又可分為瓶式插花、盆式插花、盆景式插花、盆藝插花等﹔瓶式插花又叫瓶花,是一種古老而普通的插花方式,也最簡單日常生活中最為常見,隻需將經過適度修剪的花枝配上紅果綠葉,插在瓶口較小的細長瓶中即可。
為了適配不同的花型和插花方式,花器的種類也十分多樣,僅材質上就有陶瓷、金屬、玻璃、藤、竹、草編、化學樹脂等多種選擇,樣式形態也十分多變,如廣口、細口、蓮口、長頸、細頸等。
掌握幾個插花小技巧,插花將變得簡單許多。分別是虛實相宜、高低錯落、疏密有致、顧盼呼應、上輕下重、上散下聚。現下正是冬季臘梅盛開的季節,還不趕快動手試一下,在居室裡擺上幾隻插花雅器,連空氣都變得清甜優美起來,心情也美美噠!(來源:藝典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