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茶業頻道

茶的演變(一):飲茶之風的盛行

2020年07月14日16:09 | 來源:中國網食品
小字號
原標題:茶的演變(一):飲茶之風的盛行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唐代“茶聖”陸羽認為是上古時期的神農氏開創了飲茶活動的先河,其斷定依據源自前人著作《神農本草經》和《神農食經》。前者載:“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后者載:“茶茗久服,令人悅志。”

  傳說神農氏親嘗百草以研究其中的藥用價值,有一天他前后嘗到七十二種毒草,毒草聚在腹中,使神農口舌麻木,五內若焚,這時神農氏偶然吃到一片樹葉,頓時毒氣散去,全身舒適。於是他認定此種樹葉為治病良藥,並命名為“荼”。

  茶的用途演變是從藥用到飲用的過程,秦漢時期飲茶之風逐漸傳播開來,飲茶活動也開始被人們賦予明顯的精神色彩。而到了三國時期,貴族和文人階層不僅普遍飲茶,還對飲茶方式進行了改良,據三國魏張揖《廣雅》記載:“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飲,炙令色赤,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表明此時飲茶方式已由用生葉煮作羹飲,發展為先將做好的茶餅炙烤至顯出赤色,再搗碎成末,煮透飲用。

  南北朝時,飲茶活動不僅被民間廣泛接受,上層統治者更是將飲茶視為高尚的生活享受,但當時以北魏為代表的北方國家還不習慣飲茶,並且將飲茶活動看作奇風異俗,北魏貴族們雖在“朝貴宴會”時“設有茗飲”,但“皆恥不復食”。直到坐禪飲茶被宗教所提倡后,飲茶活動才開始逐漸被北方民族接受。

  三國時期以前,茶首先以飲料的形式進入人民生活,隨后逐漸滲透進其它人文科學並形成茶文化,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飲茶活動在貴族和文人階層中的發展,有關茶的文學作品逐漸問世,茶正式進入文化圈,形成了中華茶文化的萌芽。

  唐代佛教禪宗的發展更加促進了飲茶活動的普及,茶禪一體,僧俗轉相仿效,飲茶之風日盛。尤其是在陸羽著《茶經》以后,古代茶學得以正式確立,使后代茶學著作層出不窮。飲茶活動也已普及到中原及邊疆地區,使茶真正的成為了舉國之飲。

(責編:歐陽易佳、孫博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