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湄潭县:茶林共生 群众享生态红利

2018年07月24日15:03  来源:贵州日报
 
原标题:湄潭县 茶林共生 群众享生态红利

7月22日,由中央和地方媒体记者组成的采访团风尘仆仆来到遵义市湄潭县,深入乡村实地采访,他们对湄潭做好“茶文章”取得的成绩赞不绝口。

茶树与树林和睦相处

七月骄阳似火,但阻挡不了记者们急于解读红色贵州、绿色贵州、历史贵州、文化贵州的迫切脚步。部分记者来到湄潭县核桃坝村实地采访。

从湄潭县城出发后不久,公路两侧的山体全是茂盛的林木,没有一块荒山。安徽日报记者夏海军感慨地说,一进入贵州,满眼都是绿色,不光养眼还养肺。

临近核桃村时,山上渐次有了一片片规整的茶园。茶树种在树林之间,与树林成了和睦相处的邻居。

为什么要在树林间种茶?当地村民说,这要源于核桃村已故老支书何殿伦对大自然的朴素理解。1979年,在何殿伦的主导下,核桃村开始种茶致富。考虑到如果全是茶林,茶树的根系没有树林的根系深,不利于保持水土。于是,从那个时候起,核桃人种茶就特别讲究,一片茶林的四周,必须要有一片树林围绕,既绿化了山体,也保护了茶林。在这样的环境种出的核桃村的茶口感好,品质上乘,深受消费者青睐,供不应求。

悉知核桃村茶林相间的故事后,记者们纷纷称赞道,茶林共生享生态红利,非常超前,令人敬佩。

大山深处现中国茶工业博物馆

记者们惊喜地发现,在核桃村不远处,竟然藏着中国茶工业博物馆。

抗战爆发后,1939年,国立中央农业实验所湄潭实验茶场落户湄江河畔,1940年浙江大学西迁至湄潭办学,茶叶大师与专家学者采用“一芽一叶”技法创制湄江茶成功,给当地带来了先进的种茶技术和制茶技术,极大带动了湄潭茶的发展。

一直以来,湄潭县高度重视挖掘、整理、保护茶文化,2018年5月,在民国时期的原址上建起了博物馆,原貌保存了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制茶工厂原有的绿茶初制、精制,红茶、绿茶体验等车间场景中保存完好的两套木质红茶生产线为全国唯一。博物馆成为展示茶文化的专业窗口,收藏茶历史专业场所,研究茶文化的重要基地,见证了贵州茶工业的发展,让大众在欣赏茶艺表演、泡茶、品茶、亲自参与茶事活动中了解茶文化。

农村综合改革和乡村振兴实践值得宣传推广

另一组记者来到湄潭县湄江镇金花村“七彩部落”,刚刚打开车门,记者们就被眼前的美景所迷住。大家不顾头顶的烈日,大步走上观景台,纷纷拿出照相机、摄像机和手机,争先恐后寻找最佳位置,频频拍照。

金花村党支部书记冯燕青向记者们介绍,近年来,金花村采用统一资源、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模式发动群众以资源和资金入股,抱团开发乡村旅游,取名七彩部落。

如今,金花村大青沟建成为了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世界,探索建立了“户户是股东、家家能分红”的新型农村经营模式,走出一条“产业兴、村寨美、村民富”的茶旅一体脱贫新路,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没想到在贵州的大山深处竟然有这么漂亮的地方,太让我震撼了。”第一次来贵州采访的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记者杨杰说,这儿是茶的世界,其间镶嵌着漂亮的村庄,空气中弥漫着茶香,让人陶醉。

“湄潭种茶的历史比较悠久,在抗战时期还用茶叶换过物资,茶叶在当时起到了救国救民的作用。近年来,这里的老百姓通过种茶和发展乡村旅游,既保护了青山绿水,又走上了致富道路。”

新华社经济参考报总编辑助理宋振远说,参观了七彩部落和田家沟的农村综合改革和乡村振兴的实践很受鼓舞,湄潭县在农村改革四十年里许多探索比较成功,走在全国前列,为其他地方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这在西部内陆的贵州地区来说确实很不容易,值得宣传推广。(徐荣锋 潘树涛)

(责编:高奕楠、聂丛笑)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学好“四史”,传承红色基因(人民时评)
  2.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发布1名干部任前…
  3. 青海省委组织部发布一批干部任前公示
  4. 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参评作品目录
  5. 肩负起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