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茶业频道

向“伪茶艺”开炮之后

——对《当代茶艺表演彻底“演砸”》引发热议的思考

记者 赵光辉
2018年10月17日15:44 |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
小字号
原标题:向“伪茶艺”开炮之后

9月13日,茶周刊微信公众号推出的《当代茶艺表演彻底“演砸”》受到行业读者极大关注,短短两天点击量就超过了20000。大多数留言赞同我们的观点,希望当代中国茶艺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时代化。当然,也有不同的意见和见解。这些意见和见解引发了我们进一步的思考。《茶周刊》真诚希望通过思考与讨论,共同为茶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正能量。

批评“伪茶艺”

既非自黑茶文化 也非妖魔化茶艺

有留言说,《当代茶艺表演彻底“演砸”》一文是对茶文化自黑的负能量,是在妖魔化当代茶艺。茶周刊作为行业公信力媒体,没有参与也不属于任何茶艺培训机构,对任何茶艺风格门派都不持利益观点。因此,撰文立论完全出于公心。

但无需讳言,我们的确对相当长一段时间来占据当代茶艺“舞台”的很多茶艺表演持批评态度。在我们看来,它们对茶本身无科学研究精神、又缺少对市场对消费者的足够敬畏,无实事求是之心,有哗众取宠之意,违背茶理,脱离群众,误导认知。因此,我们批评的是那些“伪茶艺”。

有读者朋友说:茶艺这个名称和门类诞生时间不长,有这样那样问题是自然正常的。我们认为,不论国家人社部门设不设立“茶艺师”这个职业,在当代茶产业发展、茶文化传播中,茶艺师是一种应运而生的客观存在,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所以,2016年—2017年,国家人社部取消、恢复“茶艺师”职业资格期间,我们茶周刊先后两次发送采访报道,呼吁恢复“茶艺”,给“茶艺师”应有的生存空间。这都表明我们对茶艺、茶艺师的态度一直是积极、正面的。

我们既实事求是,又一分为二看待问题。比如西湖龙井电视宣传片中倒拿茶夹拨茶的所谓茶艺就属于徒有其表、无理其中的“伪茶艺”,是我们批评的对象。这种区分正说明我们不想,也不可能全盘否定当代茶艺。我们只是在批评低劣到不能称为茶艺的那部分。

短短的宣传片

何以反映了“茶艺”的混乱?

有读者朋友说:不该对杭州亚运会会徽宣传片中那位茶夹姑娘过于严苛,有失厚道。事实上,我们不是要批判茶夹姑娘,而是她背后暴露出来的茶艺哲学、茶艺培训种种乱相引发了我们的担忧。

众所周知,这个一个重要的宣传片的策划制作一定有其内在的制度规定和审查程序。比如相关部门领导的拍版、专业人士的把关、合格角色的遴选、前后期复杂的拍摄与制作等等。但是倒拿茶夹这样不合规矩、不合茶理、不够美观的“茶艺”竟然一路过关斩将,被选在镜头前,还拍摄制作并完成推出。只能说明当代茶艺圈从哲学理念、研发编排、培训推广等各个环节都出现了巨大问题,低劣的“伪茶艺”已经相当泛滥,才使这样的失误成为大概率事件,最终通过层层把关,出现在屏幕上。

茶艺与茶产业

极度需要科学精神、严谨态度

揭开这个盖子之后,当代茶艺的问题有多严重?需要我们深入分析。

用茶夹拨茶怎么啦?不是把茶拨进了茶壶、实现了这个环节的功能吗?有读者朋友这样理直气壮地质问我们。“演砸”一文被茶界朋友转发后,他们的微信平台也引来一些反对与辩论。其中典型的就是“茶夹无害论”,甚至有茶艺老师在培训课堂上公开说:用什么工具都可以,茶针可以疏通茶壶嘴,用完还可以绾头发,还很美观呢。

我们在“演砸”一文中还加入了一张照片:安徽农大茶学系茶艺课程上,教材传授的盖碗标准手势中,专门要求把小手指收回,不提倡翘出去的兰花指。没想到也遭到有读者质疑:教材就全对吗?我伸出兰花指不是更美吗?还说尽信书不如不要书!

读者朋友真实的留言像一场读者调查,让我们真实了解到了当代茶艺种种思想和思潮。这里面既有让人欣喜的活跃与生机,又不乏造成当代茶艺混乱的种种思想根源与流播。

混乱之源:对茶艺没有进行清晰的哲学思考,也就丧失了出发点与约束力。我们认为,茶艺的出发点应该是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技术,把茶的内含物质和特色最佳地呈现出来,服务消费者,提升茶文化的亲和力和号召力。

在对茶艺的哲学思考中,我们首先要有茶艺源流与变化的历史观。中国茶叶发展历史上,茶叶的饮用方式与技艺从没有一成不变。举个例子,宋以来的团茶制度、点茶法,在明朝就被朱元璋改为散茶冲泡,并沿用至今。这个变化是有内在驱动力的。历史地看,茶饮与茶艺的简便化、功能化、健康化是个大趋势。

在十几年前的茶艺观念和培训里,追求兰花指盖碗泡茶手法,的确是当时的茶艺理念与审美。但在当代茶艺表演有了更丰富更多样的美学呈现之后,社交礼仪的要求上升了,顾及到兰花指容易形成单指指向消费者的不礼貌。近些年的新教材,比如安徽农大编纂的《中华茶艺》就将那伸出的兰花指收敛回来,更接近于真实生活形态。但名称没有变化,只是更加规范,在生活与艺术之间更加均衡。对这些细节的发展变化如果梳理不清,很容易就又招来未经慎思的反对声。

混乱之流:缺乏最基本的科学人文素养,没有对历史的研究和传承,片面强调“创新”与“大胆”;这样的创新与大胆本质上是一种反文明的野蛮,导致“伪茶艺”泛滥,背离科学与人文的东西越来越多。这次讨论中围绕茶夹拨茶出现的“茶夹无害论”就是典型的“无知者无畏”。中国传统茶艺中已经为当代茶艺提供了现成的、经过历史验证的成套工具。这些工具和程式是不是不可逾越、不可更改?肯定不是!

但任何的革新与改变是离不开“哲学思考”和“现实考量”。连普通读者看了都会留言疑问:倒拿茶夹拨茶,这卫生吗;用茶针疏通壶嘴,用完还插回头发中。即使你头发洗了,考虑过观众的心理感受吗?

这些置历史与现实、科学与人文于不顾的所谓茶艺,想不让用“伪茶艺”来称呼它,我们的良心上都过不去!

这样的茶艺师在误人子弟,这样的茶艺在谬种流传,此刻我们不对此进行深刻反思、理性批判,难道非要等到众议汹汹、不可收拾,再一次被国家取缔?

所以,我们真诚希望茶业界同行抓住茶艺、茶艺师“重新回归”的良好时机,积极展开一场大讨论,将当代茶艺的构建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而不要永远在没有哲学思考、没有科学指导、没有规范观念、没有人文精神的泥淖中浪费时机!

(责编:李轶群、杨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